热门搜索
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,简单来说,就是子宫内膜组织“跑”到了子宫以外的地方,比如卵巢、输卵管、盆腔等位置。这些“跑偏”的组织也会随着月经周期出血,引起炎症、粘连和疼痛,甚至影响生育。

对于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又想怀孕的女性来说,试管婴儿(IVF)可能是比较常见的选择。而在这个过程中,“促排卵”是关键的一步。促排卵的目的是让卵巢多排出几个卵子,从而提高卵泡取出的数量和质量。但不同促排方案对卵巢的刺激程度和效果是不一样的,尤其是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,更要谨慎选择。
那到底有哪些常见的促排方案?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?我们来慢慢聊。
促排卵就是通过药物刺激卵巢,让原本每个月只会发育一两个的卵泡,多发育一些,从而在卵泡取出时能获得更多的成熟卵子。这个过程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、卵巢功能、病史等因素来制定个性化的方案。
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促排方案有几种,比如:
1. 长方案
2. 短方案
3. 拮抗剂方案
4. 自然周期或微刺激方案
每种方案适用的人群不同,刺激卵巢的强度也不同。
长方案是传统的促排方案之一,通常在月经来之前就开始用药,目的是先“压住”身体里的激素波动,再进行促排。这种方案对卵巢的刺激相对较强,适合卵巢储备功能较好的女性。
但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来说,长方案可能会让卵巢过度反应,特别是如果患者本身卵巢有囊肿或者粘连比较严重的话,反而容易引起并发症,比如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(OHSS)。
短方案一般从月经第二天开始用药,周期比较短,整体刺激强度比长方案低一些。这种方案更适合卵巢功能中等或偏弱的患者。
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来说,短方案可能更适合那些卵巢功能已经有所下降的人,因为它不会让卵巢承受太大压力,同时也能获得一定数量的卵子。
拮抗剂方案和短方案有点像,但多了一个“刹车”的药物,可以更精准地控制卵泡的发育节奏,避免提前排卵。
这种方案对卵巢的刺激适中,副作用相对较少,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来说是个比较安全的选择,尤其是那些有卵巢囊肿但功能还不错的患者。
自然周期就是不怎么用药,只用少量药物辅助,等待身体自然排出一个卵子。微刺激则是在自然周期的基础上加一点药,刺激卵巢多排几个卵。
这两种方案对卵巢的刺激最小,适合卵巢功能差、年纪偏大、或者对药物敏感的人群。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来说,如果卵巢功能已经不太好,或者做过手术导致卵巢储备下降,这种温和的方案会更适合。
1. 卵巢功能评估很重要
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会影响卵巢的功能,特别是如果之前做过手术,或者有卵巢囊肿的患者,一定要提前做激素检查和卵巢储备评估。
2. 避免卵巢过度刺激
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卵巢可能比较“脆弱”,如果促排药物用得太猛,容易引起卵巢过度刺激,出现腹胀、腹痛、卵巢增大等问题。
3. 个体化治疗最关键
每个人的身体情况不同,促排方案不能“一刀切”。医生会根据你的年龄、基础激素水平、卵巢情况、病史等综合判断,选择最适合你的方案。
4. 关注子宫内膜状态
子宫内膜异位症不仅影响卵巢,还可能影响子宫内膜的容受性。所以在促排的同时,也要注意调理子宫内膜,为后续的胚胎移植做好准备。
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做试管婴儿促排的时候,不能简单照搬普通人的方案。不同的促排方案对卵巢的刺激程度不一样,效果也会有差异。一般来说:
卵巢功能好的,可以选择长方案或拮抗剂方案;
卵巢功能一般的,更适合短方案或拮抗剂;
卵巢功能差的,建议用微刺激或自然周期方案;
曾经做过手术或有卵巢囊肿的,要特别小心,避免卵巢过度刺激。
最重要的是,一定要听从专业医生的建议,结合自己的身体情况,制定适合自己的促排方案。毕竟,每个人的身体都是单独个例的,只有量身制订的方案,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。

直营医院节省30%的总费用和50%的时间